計畫資訊
設計顧問:侯君昊
主設計師:鄭基立
參與成員:王譽均、林翰廷、侯至謙、涂淳嫚
執行團隊:衍象設計實驗室 FabCraft Design Lab
主辦單位: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-Lab 科技媒體藝術平台
搭建:2020.09.28-10.12
測試:2020.10.13-10.31
展期:2020.11.01-2021.01.17
地點:空總戰情大樓前廣場
設計顧問:侯君昊
主設計師:鄭基立
參與成員:王譽均、林翰廷、侯至謙、涂淳嫚
執行團隊:衍象設計實驗室 FabCraft Design Lab
主辦單位: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-Lab 科技媒體藝術平台
搭建:2020.09.28-10.12
測試:2020.10.13-10.31
展期:2020.11.01-2021.01.17
地點:空總戰情大樓前廣場
2020 台灣設計展在新竹,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當然不缺席。除了總策展顧問龔書章老師,風 Livehouse「超連結」展區共同策展人曾令理老師與團隊的參與之外,市立體育館「城市終端機」中的 Data For Hsinchu City 展示,亦收錄交大建築研究所「新竹編成」設計課作品。
2020台灣設計展「Check In新竹」最大特色就是擺脫傳統室內展館的形式,而將展場滲透到整個城市,整個城市就是超大型展館,不只是展示內容,還包括了豐富的步行生活。張基義院長以設計驅動城市治理,推動全台灣各大小城市將設計納為重要市政建設,以無形建設增進有形建設的品質。龔書章總顧問則強調將展覽帶入城市空間,回應後疫情時代人與空間的新關係。
詳細規劃與策展構想,請參閱《VERSE》訪談台灣設計研究院張基義院長與擔任總策展顧問的龔書章教授,二人對談2020台灣設計展在新竹市碰撞出的火花!
超連結Hyper_Link展區透過審視生活周遭科技物件與人的連結關係,彰顯科技賦權、科技無所不在、科技改變人類、科技駭客等議題。
Shopping Design報導曾令理老師與志祺七七合作策展《超連結 Hyper_Link》展場。
臺北廣播電台 FM93.1 設計台灣 EP38 — 2020台灣設計展在新竹 — 劉真蓉 / 曾令理
城市終端機展區中 Data for Hsinchu City 內容來自 2019年春季交大建築所設計課「新竹編成」計畫,由 Data / Space 資訊與空間,Parametric / Urbanism 參數與都市, 兩組對應的思考方向同時進行: 一方面介紹當代都市資訊與數位工具的編程方法,教導 Python 程式語言,與 data mining / compiling / visualization 等技術,以蒐集、編織、轉譯、並呈現都市空間系統的多種層次面相。 另一方面由環境地景、城市組織、空間系統、發展歷史、都會活動、建築類型、人為使用等等層面,分析呈現新竹城市的背景脈絡、建築現況與空間呈現。 以數位技術蒐集編成的城市資料,能藉由 visualizing / mapping / modelling 的操作,捕捉到資訊的空間性,與當代地理資訊系統,參數、地景、環境都市主義的等等思維呼應,帶來對城市空間的系統性理解。
陳賢、方筱晴、涂淳嫚、陳芳昱、林長諄的設計研究與製圖,由凌天與陳乃君老師共同指導,衍序+叁式後製表現。
數據呈現內容包括新竹時間人流、交通連結、空氣品質、街道活動、學區組成等等研究呈現,可參考「新竹編成」設計課完整紀錄。
大自然孕育萬物,生生不息。生物界的多樣性來自於漫長的演化過程,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之下,美妙的生物百態來自於殘酷的生存競爭;適應力是生命賴以延續的根本能力。師法自然,透過對於自然的觀察以及自身的創造力,人類得到科技與文明發展的重要憑藉。而在建築設計的領域裡,存在這樣的疑問:「建築設計是否可以向自然學習」、「建築是否可以成為一個活的系統」?
基於以上的疑問,一組跨領域背景的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學生,進行設計的探索。不規則的型態和細胞般的結構單元,呈現如同生物體的有機特徵;透過動態的光線調節能力,在建築的適應性層面,提出可能的作法。使用透明輕量的構築材料,希望呈現如昆蟲翅膀般的輕盈感、和達成高效率的結構系統。透過一個小型的空間結構,這些想法獲得實驗。這是一個活著的系統,營造一個活動的空間,等待人們的體驗。
我們想要形塑一個輕盈的空間,以透明輕量的塑膠材料,做為主要的構築材料。平面的塑膠薄片經過加工成為立體的曲面單元,而具備足夠的結構強度。這是一種對於生物的學習,透過曲面 — 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外在形式特徵 — 少量的材料能夠發揮最大的結構作用。塑膠材料於加熱後得到塑形,擺脫它給予人的刻板印象,轉化為構成輕盈空間的基本原素。
透明的結構單元猶如生物的細胞,而搭配的空氣和電力管線,如同神經和血管一般,穿梭其間。結構單元組成不規則的型態骨架,其上附著了具備動態行為的表皮單元,共同構成這個空間的軀體。這是一個由塑膠所構成的透明軀體,而塑膠這一可回收的材料,在它的使用循環之中,透過建築的空間組織,被賦予生命。
建築做為一個「活的系統」,這是我們提出的一個概念。透過實體的動態行為,建築與生物的關連,擺脫單純形式和構造上的學習,而進一步納入「行為」上的類比關係。我們設計了兩個類型的動態行為,加諸在空間結構之上,它們分別是「適應」和「互動」。前者是對於環境光線反應的能力,骨架之上的表皮單元藉由形變而影響光線的進入程度,賦予內部空間在光線層面的調節能力。後者是一個建築空間與體驗者之間的互動關係,透過人工光線的塑造來達成;和結構單元整合的發光體,對應人的存在位置,以即時變化的光線和人進行對話。基於這兩個類型的動態行為,建築與外部環境互動、而影響內部的光線環境,結合與人互動的動態人工光線,共同地賦予建築對話的能力。